一般而言,創作性越高的著作,應給予較高度之保護,所以他人可以對該著作主張合理使用的機會越低。
如葛小溪指出:「此藥味極苦澀,生用氣寒,性斂有毒。應該說這些注解都不錯,但是對於一個不瞭解犀角鑑別特徵的人來說,讀以上注解仍是霧裡看花,似明非明。
但在古代,犀角一直是非常珍貴的藥品。如果根據〈何首烏錄〉記載的服用方法(曝乾搗末),該藥只能引起瀉下。該藥並非始見於某本草書,而是出自唐代大臣李翺(?–844)《李文公集》卷十八〈何首烏錄〉。前人稱為補精益血,種嗣延年但虛構如果沒有真實生活為基礎,也就難以產生逼真效果。
據多紀氏以上考證,即便是「蒙汗」的近似名稱,最早也只見於南宋。因此民間用「蒙汗」來隱指「悶」藥,並非無理。若過七日則害人,故家人於其歸也,輒諷之使去。
清代的地方志《貴州通志》、繪本《全黔苗圖》、《百苗圖抄》以及《苗族生活圖》都表現峒人不馴服的特質。統治者觀察到,靠近石阡和朗溪土司的峒人比較接近漢人,黎平永從的峒寨則依恃山險阻礙,藏匿於山林,洪州的峒人則常進城打劫殺人,偷襲為盜。明清時期的西南敘事雜揉許多聽聞以及漢人為官者的自我投射,回眸儒家文化,這種自我民族誌經過出版和傳播,製造出中國式東方主義的書寫。國民政府官員在出現變婆的核心地區──貴州省從江縣山區採集到侗族的變婆傳說,從而在《從江縣志概況》留下完整的記錄。
官方眼中侗人的祖先剽悍勇猛而且鏢弩不離身,性多猜忌,動不動就殺人。統治者以漢化程度和繳稅服役與否,區分異族的政治身分,願意歸順中央王朝、接受漢化的非漢民族編入戶籍,成為苗民,稱之為「熟苗」。
丙戌秋日入山,迷不能歸,掇食水中螃蟹充饑,不覺遍體生毛,變形如野人,與虎交合,夜則引虎至民舍,為虎啟門,攫食人畜,或時化為美婦,不知者近之,輒為所抱持,以爪破胸飲血,人呼為「變婆」。這些軍事殖民據點從點、線、面向外擴張,占據水路交通要道。久之,變為彪,出食人矣。又能為幻術,易人骨肉。
明清開闢新的疆域版圖,逐漸以官僚體系直接統治取代土司的間接統治國民政府官員在出現變婆的核心地區──貴州省從江縣山區採集到侗族的變婆傳說,從而在《從江縣志概況》留下完整的記錄。按《異聞錄》,廣南苗民,其婦人能變為羊,夜初害人。」人能使用巫術詛咒,報復仇家之外,還有一種巫術存在於人身上,他們能忽男忽女,忽人忽鬼,夜晚害人,若得罪他們,你的腿下一秒就不見了。
貴州平越山寨苗民,有婦年可六十餘,生數子矣。在石阡司、朗溪司者,頗類漢人。
久之,變為彪,出食人矣。明中葉後,大約十五世紀以來,漢人已經成為雲南和貴州人口最多的族群,清初派兵占領數個生界,漢人移民更是戲劇性的增加。
若過七日則害人,故家人於其歸也,輒諷之使去。又有二形人,上半月為男,下半月為女。不願意歸順者稱之為「生苗」,就像外來統治者將台灣原住民分為生番和熟番。清初,王朝往黔東南擴張版圖的過程中,在雲貴總督鄂爾泰和張廣泗的眼中,「苗本豺狼,難以責以人道」,他們主張以武力清剿叛亂的生苗。這等述奇志怪的西南書寫持續發展到當代,黔東南地區的變婆格外引人注意。不從,取雞一頭以示之。
文:顏芳姿 統治者指控異族妖異善變 中國西南出現許多妖怪,明清統治者也指控非漢民族像妖怪一樣善變。不願意歸順者,軍隊大舉開進生界。
是文明人,還是不願歸順的異族,尚在反覆變化之中。胡曉真指出,「非漢民族像妖怪一樣善變」是中原文人認識異族的主要觀點之一。
胡曉真評述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認為,「妖異善變」的異族書寫映射出統治者無法掌控對方,心理上對這些不願意歸順的異民族深感腹背受敵,出於這種威脅感,將對方描繪成危險恐怖的妖怪。黎平府屬有變苗者,亦苗之一種,凡婦之少艾,若尻際生尾,不出三日必死。
面對生產資源和性資源的爭奪戰,巫蠱是一項對付敵人的武器。中國西南非漢族群眾多,隨著帝國開闢西南,大眾對異族的話題也非常感興趣,市面上書寫異族的文藝作品相當受歡迎。統治者以漢化程度和繳稅服役與否,區分異族的政治身分,願意歸順中央王朝、接受漢化的非漢民族編入戶籍,成為苗民,稱之為「熟苗」。第三章將說明《從江縣志.異聞》項下,官員引述民國時期《從江縣志概況》採集到的變婆傳說,並做完整的討論。
歷史上,侗人遷徙到貴州都柳江和清水江一帶,與先住此地的苗人之間產生衝突和博弈,也與附近的壯族、瑤族、侗族不同之支系之間爭奪土地資源。她剖析明清文人筆下西南敘事的寫作脈絡,找出他們觀看的位置,直指這些文人觀看異族的多重經驗和心理反應,以及書寫西南敘事的意圖。
清代的地方志《貴州通志》、繪本《全黔苗圖》、《百苗圖抄》以及《苗族生活圖》都表現峒人不馴服的特質。胡曉真根據明清文學裡的西南敘事,考察流官、過客如何看待西南。
清人陸次雲的《峒谿纖志》前面洋洋灑灑鋪陳山川、疆土、府城、物產、經濟、交通、民情風俗,翻到後面卻跳出「異聞輯錄」,上面收錄許多中原聽都沒聽過的魔幻事蹟,從人變成狗、羊、牛、馬,倏然又變回人等謠言傳說。統治者觀察到,靠近石阡和朗溪土司的峒人比較接近漢人,黎平永從的峒寨則依恃山險阻礙,藏匿於山林,洪州的峒人則常進城打劫殺人,偷襲為盜。
又能為幻術,易人骨肉。從間接統治到直接統治雲南和貴州的推動過程,明清帝國的擴張引起人群的遷徙、流動、分化和重組,不同族群混居接觸的過程,中國西南某些地方社會以巫術指控區辨人我,以便維持社群界線。征戰過後,王朝留下屯軍,引進大量的漢人移民,擾動西南各族群原來的分布和平衡,引起族群之間劇烈的衝突。曹端波主張,侗族訴諸巫術指控排除某一個群體,以便獲得資源的控制和分配。
統治者認識到生苗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和傷害力,將他們比喻為「豺狼」。「生界」指的是沒有被王朝納入版圖的非漢民族所居住的區域。
《百苗圖抄本彙編》記載: 峒人苗,皆在下游。冬採茅花為絮,以禦寒飲食鹽醬。
夫婦出入必偶,性多忌,喜殺,不離弩。帝國逐步蠶食湖南、廣西之後,以武力鎮壓雲南和貴州所謂的苗蠻,陸續建立軍事殖民據點,接著移民實邊。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